Zhengbin Art's profile

2021永晝海濱美術館​​​​​​​

2021永晝海濱美術館​​​​​​​
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永晝海濱美術館」
透過藝術、教育以及地方故事整合,沿著海港構築一座地域型的無牆美術館。以「港口」為出發之地,讓藝術創作能更深刻而持續地挖掘故事;讓人類重新找回與土地的連結,並以永續為目標與街區合作經營共好的生活圈。這是一個串連店家、旅人、藝術家、在地人的永續廊帶,我們用藝術去寫下土地與大海交會的故事。

「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People to People ,從土地最實在的人情味出發。在這片海濱,藝術不只是一種成果意志的展現,更可以是地方創造共同意識的路徑。乘著海風與漁港的脈動,透過創作者與在地職人、社區的互動,最本質的地方情感與故事將因為創作被挖掘、轉譯,並且成為了一種無可限量的動力,將這片迷人的漁港推往海洋的另一端。

創作如果是光,那麼這塊土地是永恆的太陽。







-12組藝術創作-
涂佳豪|棚影戲
展出地點: 勝利巷仔內2F
「光鮮亮麗的背後,那些看不見的事」正濱漁港原有魚市場拆除後,為了提供漁民工作使用,在港邊搭起由一排22根柱構築而成的臨時棚架場。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臨時的舞台,透過每個柱間創造出21個框景,以時間場景、生活樣貌、溫度、情緒,來呈現這座漁港的真實樣貌及內心感受,帶你進入一場正在正濱漁港上演的戲,一場屬於這裡的棚影戲。




夏仙|海上裁縫師
展出地點: 勝利巷仔內2F
故事以漁網師傅的孩子為視角,緩緩帶出漁網師傅工作的幕後祕辛與日常,在發現漁網技藝的可貴之處後也傳承了父親職人的精神。透過駐村時蒐集到漁網職人們的人生經驗與故事而發想的繪本,希望能夠記錄職人的精神以及正濱當地漁港文化。故事中帶出老師傅的職人精神,更蘊藏著一份使命「將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讓出航的辛苦漁民捕魚時能夠安心牢固的工具」,將漁網師傅對於船家能夠漁獲豐收的祝福以魔幻的方式象徵在故事中。



賴怡璋|正濱花田實驗所
展出地點: Space moor
社區-人/連結
花田實驗場計畫邀請居住於正濱里的住戶與緊鄰的店家,於基隆正濱漁港閒置的空地上共同種植花卉打造一塊濱海花田。里民守望相助照顧植物的過程與一系列工作坊,從討論、種植、採收,到最後包裝成花束贈送的過程,讓社區空地與花朵,在疫情的影響下,成為某種打破恐懼與疏離的溝通媒介。


山與野地-植物/連結。
緊鄰海洋的基隆正濱里,地形起伏劇烈,城市發展不得不與自然比鄰而居,野生植物為了適應也產生了融合與變化。透過實際走訪,採集基隆的野地與巷弄,挑選這些文明與荒野融合的野生植物進行創作,微縮基隆市鎮與郊山中自然生長的物種,展示植物與人的交互關係。



小高潮色計事務所|潛入《憶忘之濱》,高潮吧!
展出地點:找到幸福咖啡店
今年夏天星濱山推出一款無人導覽實境遊戲《憶忘之濱》,邀請小高潮色計事務所的色長為我們操刀美術設計,色長獨特的繽紛畫風搭配遊戲劇情,重新詮釋了漁港裡不同角色的樣貌。本次展出透過幾組遊戲畫面的重新排列,似真似夢的場景,讓你一窺遊戲裡的世界!



Hanna Chen 插畫設計|船醫生與他的鐵工廠
展出地點: 閑閑3F
台灣是一座環海的寶島,海洋對於生活密不可分,無論是漁船、輪船、遊艇、貨櫃船甚至軍艦等等,即使是小小的螺絲釘都是每次航行不可忽略關鍵,修船師傅維繫著船上一大大小小的機械運作,彼此信任作為討海人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以漁船『吉濱七號』視角帶出修船廠師傅如醫生般的使命,讓每一艘出海的船隻順利作業、平安回家,近一甲子的歲月,老工廠的齒輪依然持續轉動,默默守護海上的船隻。



葉雨涵|小野台
展出地點: 閑閑3F
這座小野台有兩層意義,一方面是象徵著話語權高度的舞台,另一方面給予民眾觀景的一個高度。因為無法精準定義正濱海口味,海口味又深藏在這些常民閒話家常之中。因此,想要製作一塊比平常聊天高的舞台,採集正濱海口味,像是廟宇花磚上刻畫的民間故事那樣,剪粘在這座舞台上。



羅寗與黃鼠狼 Ning&Weasel|造船的回憶沖洗
展出地點: 叁坪
待在正濱漁港的這些日子,無事就去港口走走,是我第一次這樣長時間,好好地、仔細地觀察著漁船,不禁想像,這麼複雜的結構是如何逐步建造出來的呢?
訪問當地職人,師傅滔滔不絕分享關於造船的細節,流程繁複,知識量之龐大,且每一步驟都要求精準,能夠體會要學習造船,絕對不是幾天幾個月的事,需要好多年心力去融會貫通,才能為討海人建造一個堅固又安穩的家。



黃姿瑜|海女日記
展出地點: 河豚很多2、3F
隨著海洋捕撈和養殖技術的發達,如今很少有年輕女性願意從事這種高風險、高強度的海女職業;海女作為一種獨特文化,正面臨著消失的危機。然而海女所從事的是最具環保的捕撈方式,為防止過度捕撈,海女對於下海捕撈時有嚴峻的規定,她們堅決不捕撈那些尚未長成的海產品。

海女文化終將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成為歷史,但是這種靠山靠海而作的精神,始終會被人們記住。



詹越同|來自堤岸的凝視
展出地點: 島上有冰
本作品將港區採集的漁獲製成標本;掃描港區空間及物件的影像;與正濱港區居民、船長、海女的口述史。探究往往只流於口傳的漁人知識,海洋、記憶如何型塑地方認同與連結,及正濱漁港在漁業衰微後,地方的改變,與當地海洋文化在世代間的斷裂。



yunin tsai  illustration|餐桌上的海
展出地點: 和平島老屋2F
以基隆正濱漁港,和平島當地特⾊食材帶入故事,主⾓隆隆從⼩居住在漁港, 深受漁港先⼈們留下的美好滋味的智慧,耳濡⽬染之下使他成為⼀名擁有⼀雙海洋之⼿的海料師。 除了故事外也介紹在地的海藻料理及多道有趣的在地海料的食譜及製作流程, 同時作品以拼貼⼿法帶出⽣活感,呈現溫暖及在地風貌。



臉頰緊貼地球|正濱漁有線公司
展出地點: 和平島老屋3F
「正濱漁有『線』公司」致力於製造出讓人出海探險的優良線材。該公司認為人類已生產過多無法從環境中消失的線繩,這些物質將透過撿拾、拆解、撚製(纖維編織)再次被使用。目前該公司是透過勞動,製作線繩作為交易的貨幣,換取一段「有限」的航程。該公司認為時至今日,人類已經沒有享有為所欲為的遠行(與從事海上行為)能力,需衡量人與環境的關係,重新定義人可以於海上航行的距離。此計畫邀請各方接線好手,持續以透過編結接起的線繩累積里程數,所累積的里程數能換取一張對應的船票,待未來出海時能夠憑票換取「有限」的航程。



楊水源|港邊谷得絲
展出地點: 和平島老屋2F
剖析正濱在地五金,探討項目從外觀、功能、生產乃至其背後代表的產業、人文、環境等等。  以設計結合人類學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產出結果是一系列的五金再造產品, 旨在使大眾以另一個角度深度了解生活週遭的常民文化。






-3組合作展覽-

腳踏車書店閱讀侵入計畫
The reading contact project by book bike
創作團隊:
腳踏車書店(王政中、吳亮萱)
創作媒材:
1. 幸福牌老鐵馬。
2. 各式書籍、雜誌、童書繪本。
3. 書店店員1-2位。
4. 路過參與閱讀的民眾多位。
將老式腳踏車改裝成一間行動書車,載著自己挑選的書自由地移動,是賣書人也是說書人,以『侵入』他人環境推動與現代人對談的機會,反思個人與閱讀的關係。





1:1 構築海港生活想像
中國文化大學 /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指導老師:江益璋、鄭人豪

本次課程合作為增進對公共空間與港口文化特色的探索,建築系學生們在校內提案、設計1:1微型小建築,探討建築介面與當地居民、旅客的互動。以實構築提出6件港邊的多種生活提案想像作品,例如:色彩、構件、聲音、漁網、遊戲、飲食等,創造多元海港新人文風景。


​​​​​​​


與_地方學習
國立政治大學 / 社科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在職專班、學分班
指導老師:江明修、陳琬惠、施佩吟、林書豪

本次合作課程以「社會創新」為主軸,於正濱漁港和星濱山團隊合作進行場域實作課程,歷經一學期,在職專班和學分班共近40位學生們,完成3件與地方居民近距離溝通,合乎在地需求的實踐企劃,有:「地方村史、船舶文化、碼頭勞工」的精彩成果,期待這場計畫集結師生「與地方學習」的重要社會價值。






-5場主題式對談-
檔期間安排了五場系列對談,參展藝術家們將在其中分享創作方法與理念,同時也聊聊駐村期間的大小發現,透過每一件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重新理解這座漁港。






-8場藝術導覽-
每月隔週四,下午15:00-16:30由星濱山導覽永晝海濱美術館全區展點。





-4條土地故事慢旅-
由星濱山開發,正濱、和平島山海路線共4條,帶大家深度了解這片土地的過往今來。




-1件實境解謎體驗-
《憶忘之濱》是一款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與「阿普蛙工作室」聯手打造的無人導覽實境遊戲,希望讓旅客透過人人皆有的手機,在虛實之間感受正濱漁港除了打卡之外的深度魅力!過程中加入正濱漁港經典的導覽內容,並在劇情中一一帶出漁港不被人知的那些人、事、物,更邀請小高潮色計事務所的色長替美術視覺操刀,一款最local又奇幻的無人導覽實境遊戲,獻給每個在漁港默默付出與努力的生命們。




《2021永晝海濱美術館-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成果紀錄影片




《2021永晝海濱美術館-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主視覺




2021永晝海濱美術館​​​​​​​
Published:

2021永晝海濱美術館​​​​​​​

Published:

Creative 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