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bin Art's profile
2018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
2018苔客上岸
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
『苔客上岸』
像苔蘚那般不知不覺的爬入一個場域靜靜的守著,讓海浪拍打;讓海風吹拂;讓日夜滋養,進入下個季節代謝掉之後,明年再上岸一次吧!如此日常不鋪張的步調,也是正濱漁港的特色。這場策展,希望讓這座港灣產生更多可能性,有機會讓一個迷人的港灣轉變成一個供都市人釋放的場域,也是在地民眾參與和關心地方事務的第一步。除了邀請九位青年創作藝術家作品展演外,還會舉辦四場港灣再生講座、三場港灣小旅行,以及八種慢幸生活系工作坊。
共創藝術節
除了借用藝術家的眼光挖掘地方人文與歷史之外,也將這些文本代謝成各種形式的作品,帶著地方居民一起進入藝術家的眼球,端出各種作品;而這些作品會靜悄悄的樹立於港灣周遭,等著大家前來漫步體驗與感受;並隨著海風吹拂,帶走日常中累積的煩悶與疲憊。
邀請大哥一同分享、創作共創工作坊與走讀過程






-九位青年創作藝術家-

葉雨涵|大碗之港
大碗之港描述的是一段看不見的風景,也是一段不可能重塑的時代。影像背景為民國66-76年:生意最興旺的正濱漁港,每一艘船像是大碗一樣乘載了繁盛背後的人事物:乘載了正濱漁港的熱鬧、乘載了最美的回憶;卻是一件都留不下來的風景。這樣斷裂的記憶拼湊,沒有一條清晰的故事線,以較為實驗的方式銜接起這些具像的景物。影像色彩設定在濃烈的暖色系:黄昏夕陽之後,不少人推薦正濱漁港的夕陽,但在影像中的夕陽與漁船進港是在顯示一段夕陽產業即將告吹。但,這些大碗之船進入這座讓這座被山海包圍的港内,其實也就是一段美好被封存與此的正濱漁印象,大家一起創造人與港之間的連結。其意義在於分享出來的記憶,勝過獨自擁有,重新被轉譯、被留下。
葉雨涵|大碗之港》影像背景設定在正濱漁港最鼎盛時期,地方的繁盛與漁業密切相關。因此漁船的外型象徵地方居民的飯碗,地方的生活起居都與大碗之船息息相關。大碗之船乘載的物件與故事,也分别是在鼎盛時期留下來的印記,這些印記也分別是來自地方居民一起共創之後的結晶。
王顥書。陳柏豪|正濱與我的創作記錄
關於樂器:三個樂器的製作,皆起始一個具有功能的細部逐漸發展出全體;如同音樂從即與出來的破碎語句,表明其所屬的位置,預示其所呼應的勢,進而寫出整首曲。
關於音樂:應當是帶著堅定的心願在往前,從每一步中看見下一步。
關於手稿:記譜如同素描取物的型,如同文字記載語言中的事件,從深遠浮動,扁平化為一張地圖,又再次經由閱讀、想像重新展開的時空。
關於正濱與我:從小幻想自己可以成為音樂家的過程中,越來越搞不明白怎様才算是個音樂家因此做了多方的嘗試:從演奏技巧,到作曲、到即興、到做樂器,開啟了好多扇門,仍未能看見殊途那終將同歸的答案。
在基隆是我開啟的另一門,也是我從悶在房間裡做音樂多年之後走出來的第一個地方。以外地人的身份,與本地人接觸的方式,讓聆聽的渴望變得更加強大但在這個地方我試圖不要有任何結論,希望時候到了的時候自然會看見有什麼東西留下。
《王顥書。陳柏豪|正濱與我的創作記錄》表演與創作過程
林慧紅|撤網捕漁光
小時候回阿嬤家,總是一種五味雜陳的神秘感,海水與新舊交織的空間氣味,城邊霓虹色彩閃爍映照港灣漁船的夜裡燈火通明,而聆聽著每個人由他鄉停靠此地的故事更是深刻。此作品希望透過織網空間的連結,連結族群間的距離以及元素的基隆感官透過回收港邊的廢棄漁網,引領民進行漁網的多媒材共織,集合人即與的創作與祝福,成為一盞盞的漁光閃爍草坡,舊漁網的自然褪色交織著工業線料的飽和色彩,點、線、面的空間中串連起此地豐富的人文色彩。
《林慧紅|撤網捕漁光》與共創工作坊的過程
高德亮|遠處 
現今的基隆或是世界上其他正在面對轉變的城市,似乎也在面臨著一種被架空的城市變遷。在這種正在劇變的都市狀態裡,有人想著要逃離現況,又或是望重現昔日景象卻計可奈。城市一旦繁榮起來,也許會懷念當初樸的日子,也許最理想的生活狀態總是遠在他方吧?
而所謂的歷史面貌、曾經發生的事件在這裡更顯現出一種矛盾,恰似廢墟一般,總以其殘破與即將消逝的形象收藏著過往日子的破碎片段:眼前的遺址雖然化成廢墟,卻也因此而得到永恆的象徵。
廢墟的存在既緊扣著過往的時光,讓過往的故事填滿其充滿摺的空間之中,某程度上也因他的殘破而顯現出不需要任何話語即可支撑此時此地的姿態。我把一道幽微的光線置入在廢墟的緊密皺摺路徑之中,既不照亮或碰觸任何結構與本體,卻以指名道姓一般的姿態無聲的緊扣此地並朝向未知的前方。
《高德亮|遠處》
張博傑 |早安、午安、晚安再、港都、行船人。
福曲:林喬、琴演奏:林喬、大提琴演奏:鄭皓羽
藝術家收集與解構早期膾炙人口的歌謠、歌曲:内容關於離别再會、港都故事、建設與航海時代的回憶符號,與編曲家共同製作《早安、午安、晚安 ,再會、港都、行船人。》作品,在展覽期間以直徑2公里收聽範圍,成為台灣造船廠公司早中晚時刻的廣播音樂,再會港都與行船人。
《張博傑 |早安、午安、晚安再、港都、行船人。》活動紀錄與音樂
盧藝|《物。音。植》
《物。音。植》是聲音藝術家盧藝《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計畫所製作,為舊作延伸版本,希望能藉由現場風與聲音,觸發手工電子植物的明滅,觀者可以從正濱漁港的舊漁會大樓一樓窗戶,觀見感受其光在格隙間之明暗動態。盧藝作品探索於聲響與視覺感受:聲響需要空氣震動為介質,也需要一段時間的聆聽去建構整體,而視覺可以為聲響加乘張力,此作《物。音。植》希望在現場呈現與聲呼應的微光影變化。
《盧藝|《物。音。植》》
林書瑜|蝕Eclipse
這是一件邀請觀眾參與並且共同探索身體與空間之間主體關係的作品,試著在一個既定空間下,透由光、影的介入,開收觀者另一種感知經驗。
我們以慣常的視覺經驗來形構與認識世界,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物理定義來看,光照射在物體上反射到眼中,我們因此可以區辨出物體與空間、物體與材質、材賣顏色,從而建構定義我們已然熟悉理解的相對關係之形貌。然而在建作品中,光則重新定義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邏輯。透過燈的擺動,或近或遠形成光影變化,使得空間在推移擴張與收縮消弭之間不斷地轉換,我們的身影也隨之晃動、放大到無法形辨、甚至被吞噬於空間中、觀者觀看的主體位置也有了挪動與重新定位的可能,進而引發觀者各自強特的身體感知與空間關係的再思考。
《林書瑜|蝕Eclipse》
盛定宇|不復得路
不復得路一詞,出自陶淵明的詩文《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外隔絕之地,後人聽聞欲前往此地,無法抵達,便是一種神聖的象徵,想像力的擴張,與神溝通需要靠的是法器。搭船是抵達此仙境的唯一方法,但即使有船一样無法抵達,因此船從一種交通工具轉變為一件與神溝通的媒介,航行的範圍不是地圖上的某處。
到與不到,内與外,人與自然,一切發生在這些邊界上的事似乎可以在一個器物上被找到,於是製作一個裝得下自己的容器,是以創造邊界,始終生活在不復得路的狀態下,得以與自然產生溝通。
《盛定宇|不復得路》
Q毛|製圖師與他的鐵窗城事
台灣傳統鐵窗花除了美得令人著迷之外,還伴隨著很多想念,一扇鐵窗後面或許是一個家的記憶、一個窗花後面或許是一個城市的愁;而許許多多扇鐵窗拼湊出來的,就是關於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而台灣的傳統窗花已接近失傳,過去那個街頭巷尾處處繁花似錦的風景已逐漸消失,對於這種時代洪流下的消逝,總是想要抓住些什麼。
《Q毛|製圖師與他的鐵窗城事》






《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季宣傳片》
2018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
2
120
0
Published:

2018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

2
120
0
Published:

Creative 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