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Yi Huang's profileWei-Jing lee's profile

Happening Rehearsal | Initial planning book

Happening Rehearsal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 Initial planning book

“Happening Rehearsal”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It combines happening art performance with video, projection Mapping,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video jockey, brainwave-reading EEG and gesture control armband. This work discuss about how a street artist faces the silent world. She pursues other’s approval on inner side which turns out to be an untrustworthy imagination. It changed while receiving outer messages and reveals the stereotype of street artists. Moreover this work fight for the right of one’s body on social media.
“Happening Rehearsal” presents as happening art in the way of improvisation without clear plan or i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rehearsal is an experiment of incomplete and full of imperfection. Also, the audience becomes part of the happening art. It delivers the defective emotion and the acting of street artists to the outside world. This live performance invites the audience to join in. It evokes the feeling of street artists with imaged body languages from the performer. Besides, this artwork utilizes multimedia videos,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s, sounds to create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with audiences. Even more, the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 will be processed by the computer program to start the sound. It delivers the idea of conflicts either among the inner and outer side of the performer or the stereotype and social media.

《Happening Rehearsal》乃打破線性表演的單一創作方式,大膽以過去「偶發藝術Happening」在實驗表演的非線性、多視角、正在進行(排練~演出~排練~裝置~拆與裝~進與出場~邀請觀眾參與等)的表演形式,以數位媒體作時代性的詮釋與恢復跨領域的大膽的實驗精神,提出創作者的多元思緒與觀眾成為作品表演的重要元素,換言之:整場表演從機器或佈景的裝置、人員的排練與測試、演出內容到結束是不限制於固定進場與退場的時間序,是一個數位互動的即興演出,也企圖對「偶發藝術Happening」的實驗精神作出數位時代性的全新詮釋。
  因此,作品結合投影映射(Projection Mapping)、機動裝置、腦波儀與肌電感測器(myo)、即時數位互動、錄像、聲音、臉部追蹤技術等,來表達「街頭藝人」的靜態肢體如何面對外在世界的冷暖對待,闡述其內在追求外界人的肯定,而延伸出的無限的想像如內在情緒、腦神經的激動,或觀眾投幣後的反應與外在接受訊息間之衝突與轉變,因我們可能就是「街頭藝人」或賦予「街頭藝人」活化的觀眾,參與投幣將驅使「街頭藝人」在投幣後更賣力的演出,此行為展現出觀眾會成為偶發的一部分,其創作呈現將是無法預期且安排的,觀眾會同時經歷與街頭藝人的互動過程,並且與街頭藝人共同創作、完成這場演出,此演出方式正是翻轉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既定印象,以及提出對於自己身體的控制權之反思。
演出理念 

《Happening Rehearsal》乃打破線性表演的單一創作方式,大膽以過去「偶發藝術Happening」在實驗表演的非線性、多視角、正在進行,其概念源自於約翰.凱吉( John Cage)與摩斯.康寧漢( Merce Cunningham)在1948年於黑山學院所提出,利用「活動」與「參與」作為藝術表現的一種形式和手法(如下圖),《Happening Rehearsal》透過排練過程,顛覆完整呈現的形式,以「街頭藝人」為主體,讓表演者隨意穿梭在各個區域內體驗各種不同的「事件」,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主人翁一般,體驗怪誕的旅程,每一次演出觀眾的體驗將截然不同,都具有其獨特性,破除了傳統藝術中以著重技巧和以永久性為導向的訴求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的條件中,利用互動表演的形式再現人類行為的各種矛盾與糾結,將觀眾融入成為參與者,表現其互動的過程讓「事件」成為其主軸。

  「觀眾會成為偶發的一部分,也同時會經歷它」,本作品強調當下體驗的經驗、隨機性、即興、內容的不確定性、非重複性,以及跨領域與跨媒材的結合,連失誤與測試的過程將會是表演中的一部分,以表演者當下的思緒,即興觀眾參與投幣驅使「街頭藝人」在投幣後更賣力的演出,啟動各種不同的裝置與感測器,讓整場表演彷彿調色盤般,每一個裝置就像是不同的色彩,將隨著表演者與觀眾的彩繪和構圖呈現出各種繽紛的色彩,此演出方式正是翻轉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既定印象,以及提出對於自己身體的控制權之反思。
舞台與燈光

  此表演將舞台空間切為八個區塊ABCDEFGH,七面牆面投影,並在舞台中各別放置3D臉部辨識裝置、機動裝置、螢幕裝置以及懸吊螢幕裝置,將數位科技與舞台設計綜合,表演中透過程式控制投影與切換有別於傳統打光,使用Mapping投影技術使燈光與多媒體影像即時互動於表演中,以動態Mapping於表演者身上,強調被數位化時代所包覆的生活與不可控制的因素所產生碰撞。A區裝上拍攝群眾的機動裝置、B區懸吊螢幕且在前面的地上放置雨刷裝置、C區懸吊螢幕、D區懸吊螢幕、E區放置人體模型、F區懸吊螢幕、G區懸吊螢幕、H區放置表演用木箱,中心是觀眾席。
燈光部分主要設計為一盞觀眾席燈,環境光架設兩盞至五盞,表演者本身打一盞面光。
舞台中央的觀眾

  位在舞台中央的觀眾成為表演者幻想世界的一部分,《Happening Rehearsal》的整場表演過程,觀眾將受到表演者的引導將視線指向不同的「過程」之中,感受當下表演者想要傳達的意念,在這個部分觀眾彷彿也成為表演者的裝置之一,藉由各種肢體動作向觀眾傳達目光應該在哪裡。
觀眾參與

  位在四周圍牆面前的木箱,觀眾可起身前往並將硬幣投入其中,參與投幣將驅使「街頭藝人」在投幣後更賣力的演出,此行為展現出觀眾會成為偶發的一部分,其創作呈現將是無法預期且安排的,觀眾會同時經歷與街頭藝人的互動過程,並且與街頭藝人共同創作、完成這場演出,此演出方式正是翻轉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既定印象,以及提出對於自己身體的控制權之反思。
多位表演者
  本演出中設定由多位相同造型的「街頭藝人」進行表演,表演者有如雕像般靜止不動,隨著觀眾的投幣情況,驅使街頭藝人開始進行表演的數量,讓觀眾決定此表演的規模,一種當人們進行投幣行為時不斷變動的事件組合,打破線性表演的單一創作方式,大膽以過去「偶發藝術Happening」在實驗表演的非線性、多視角、正在進行。
演出大綱
《Happening Rehearsal》以人體雕塑形象的肢體行為表演主軸,並將偶發藝術的即興參與融入表演中,因此整個演出過程就像是街頭藝人般,將觀眾的反應與表演者當下的思緒即興安排演出,啟動各種不同的裝置與感測器,彷彿調色盤般,每一個裝置就像是表演者心中不同的色彩,隨著心中的構圖,安排各種繽紛的色彩。以下將分段解釋各部份的裝置意涵:
A、追隨觀眾的影像紀錄裝置
  在觀眾進入表演空間前,就已進入表演者的觀察範圍內,在表演者的心理產生一個既定印象,規劃如何帶領不同的觀眾,體驗心中所想,最後在表演的過程中付諸實現,讓觀眾瞭解表演者面對每個人都是費盡心思,每一次的互動都是為了對方所精心呈現。
B、隨觀眾反應的雨刷機動裝置
  表演者、觀眾身處幻想與現實的分界,雨刷就像是那道變動的線,不斷的在幻想與現實間相互切換,每當跨越那條線時,便拉近觀眾與表演者,連成溝通的線,一旦觀眾觸動雨刷,表演者與觀眾的線將被切斷而再度被分離,但是雨刷裝置卻不斷的擺動;越是擺動,表演者就越害怕跨過那條隨時可能傷害他的線,而產生壓抑的情緒。
C、呈現表演者想像世界的腦波投影裝置
  觀眾雖然能看見表演者的肢體,但無法想像表演者腦中所構成的想像世界,而腦波儀則透過腦波訊號,將表演者的意念傳送到互動程式,產生即時的色彩與光影,觀眾可以在這過程中,看見表演者熱切期盼與所有人互動連結的心情,雖然無法用具體的言語形容,內心的繽紛色彩將在這個區塊表現。表演者也將邀請觀眾戴上腦波儀,透過腦電波與之傳達意念,使觀眾意念影像相互融合為一。
D、表現表演者內心的3D即時臉部對應裝置
  街頭藝人在不同區塊中彷彿像是戴上不同的面具與觀眾互動,有時是開心、有時是傷心,但這都不是真實表演者的自我。在這個橋段中將以3D臉譜,呈現表演者真正的內心自我,雖然表面上都是光鮮亮麗的故事與表情,但在街頭藝人背後的構思與發想過程都是艱辛刻苦,且經過多次的排練與練習後才能亮麗的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E、象徵表演者的人體模型
  街頭藝人每一吋肢體動作皆為演繹雕像角色,但在過程中總有觀眾會挑戰表演者的舞台權威,在此橋段表演者化身成為觀眾,人體模型則成為了靜止不動的表演者,對人體模型每個部分碰觸與刺激,對表演者都是挑戰,模型將呈現各種不舒服的過敏反應,呈現街頭藝人在表演過程中,既要保持靜止不動的形象,身體又要承受觀眾不斷透過肢體與表情的示威,呈現出期望與觀眾接觸,但又害怕做出越軌的行為。
F、利用MYO撕月曆來挖掘表演者內外在時間
  表演者利用MYO偵測速度及力量的特性,來進行撕日曆的動作,時間無聲地流逝,每一次次的翻頁,時間被加速與壓縮,真實與虛擬畫面交錯,依據觀點的不同,是崩毀粉碎,抑或是聚集凝結,被表演者控制於手掌之中,是各自走向終點,卻也成為另一個起點。
G.多人臉螢幕
  觀眾進入表演空間前所拍攝的影像,會在表演其間隨機的出現,攝影的空間在此不只是被記錄的對象,它被轉化為瞬間的「劇場」,被攝者「住」於場景之內,人們對於照片的再解讀,會隨著現場的偶發事件產生不同的對話。
H.身體投影MAPPINNG
  影像Mapping部分,影像透過碰觸人台,做深度位置偵測,感應出相對的觸碰位置。充滿著注音符號代表著外界議論的聲音,當碰觸到注音符號時,會發出相對應的聲符,因為她想大聲的說出內心的喜怒哀愁,只是我們人與人的皮相之間,總是隔著一道又一道的牆,我不了解你,你也不懂我,注音符號逐漸變成一團團的雜訊,街頭藝人彷彿受到電流般控制。
DaLab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
藝術總監:林珮淳
舞台監督:莊士鋐、林正宗、蔡昕融
程式設計:李家祥、蔡秉樺、郭為芃、劉祖昇
互動聲音設計:鄭建文、黃鈺婷
多媒體影像設計:李葳靜、王聖傑、莊士鋐、黃奕儒、翟爾蕾、張嘉方
攝影剪輯:王聖傑、蔡昕融、周佳穎、黃奕儒、 朱潔君
肢體設計:林正宗、游若婕 服裝造型設計:蕭思潁、張嘉方、蔡佩宜
燈光設計:張富傑 表演者:賀湘儀、曾歆雁、潘巴奈
企劃書撰寫:張嘉方、黃奕儒
現場樂器演奏:李哲衡
音響執行:劉子齊
舞台技術:李家祥、郭為芃、劉祖昇

Happening Rehearsal | Initial planning book
Published:

Happening Rehearsal | Initial planning book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