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雅茜's profilesica wang's profile

壤壤上口 Catchy Crust

壤壤上口 Catchy Crust

...


一邊享用餅乾,一邊挖掘臺灣土壤多樣性!
Learn the soil when relishing the biscuits.
​​​​​​​
全世界十二種土壤分類中,臺灣這座小島就有其中的十一種,土壤種類非常豐富,宛如自然天成的土壤博物館。土壤與人類生活緊密連結,大至房屋、道路,小至面膜、葡萄酒,無處不是土壤學,因此我們聚焦於日常生活與土壤的關係,先以食、衣、住、行之「食」為切入點思考,透過土壤與食物質感的轉化設計,將餅乾作為象徵臺灣土壤多樣性的載體,讓大家一邊享用餅乾、一邊挖掘臺灣各地區的土壤特性,感受土壤其實如此貼近日常,並且更加親近土壤。

Taiwan is an island full of natural resources, containing eleven of the twelve soil types found around the world.  To help explain the variety of soil types to the public, we have focused on demonstrating this through food. Each biscuit has a different appearance and texture aligned with the different soil types found around the island. Through eating these, the consumer will develop a better appreciation of each soil variety.

...


臺灣土壤種類豐富,各個地區的土壤皆有其特色

臺灣擁有豐富的地質、植被與氣候條件,因此各地區的土壤皆有其特色。根據大土壤博物館的資料,舉例來說:嘉南平原的土壤呈黃灰色,土壤肥力高,是甘蔗、蓮子等農作物的重要產地;花東平原的黑色土壤富含有機質,土質疏鬆肥沃,盛產的稻米深受歡迎。


讓土壤學者走遍全臺的調查研究被更多人看見
​​​​​​​
灣的公部門單位與學術界對於土壤知識的大眾化推廣其實已耕耘多年,如臺大農化系教授陳尊賢與大土壤博物館館長許正一教授,在《台灣的土壤》一書中提到:「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讓大家重新正視這塊我們生存地區的寶貴土壤資源,真正了解它的形態美及其基本特性,當然最好能叫出它的名字,進而更加珍惜這片大地。」;行政院環保署則在 2020 年 10 月主辦「聽,見土水臺灣生生不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20週年特展,並表示:「民眾對於土壤的誤解將可能連帶造成環境問題,所以希望全民對於土壤有基本了解與認識。」​​​​​​​
而我們以自己的設計專業作為推動臺灣在地特色發展的槓桿,希望能將前輩們走遍全臺、努力研究的內容被更多人看見。
選擇餅乾作為轉化臺灣土壤多樣性的載體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透過有趣的方式推廣臺灣土壤多樣性,最初在思考「該使用什麼樣的物件作為轉化的載體」時,很直覺地想到日常生活中能讓人們感到幸福的「甜點」,加上兩位設計者本身就是喜歡甜點的女大學生,因此甜點自然地是我們的首選。

在眾多甜點之中,餅乾與土壤不僅表面質感的視覺連結性高,其體積小、乾燥存放的特性,也更易於食用及保存。此外,餅乾能「一口一個」地享用,很適合與朋友們分享,像是當人們聊天時,可以向對方說「你要來一片餅乾嗎?」餅乾隨手就能作為彼此互動的小媒介,而其適合分享交流的性質,正好符合我們向大眾傳遞、向外傳播的目標。

載體選擇確定後,土壤究竟該如何與餅乾做連結?其中能產生許多的想像與討論空間。有人說「可以加一些當地特有農作物啊!像是民雄盛產鳳梨,民雄的土壤餅乾就可以是鳳梨口味的餅乾!」、也有人說「在餅乾表面撒些巧克力粉好了!然後上頭再加一些樹或草。」臺大農化系許正一教授也提供了寶貴的建議,例如膨轉土會龜裂,對應的餅乾可以有裂痕;灰燼土中含有玻璃物質,對應的餅乾可以加入閃亮亮、半透明的顆粒狀食材。

依據土壤剖面樣貌,測試不同的餅乾烘培手法

我們依據臺大土壤博物館的土壤剖面樣貌進行烘培測試,試圖製作出與樣本相似的餅乾。經過不斷地測試,我們將控制餅乾變化的因素簡單分為食材變因與技術變因:

食材變因|透過改變食材與原料,影響餅乾的口感或外觀效果。例如,在麵團中加入較多的雞蛋液,可使餅乾口感變得較濕軟;而在麵團中加入適量的可可粉、紅麴粉等,可使餅乾呈現不同的顏色效果。

技術變因|透過改變製作的手法或步驟,達到特殊的表面質感。例如,將奶油打發、添加小蘇打粉或泡打粉,或是將混合完成的麵團放至冰箱冷藏,能提高餅乾表面出現裂痕的機率。
我們原先沒有太多做餅乾的經驗,因此最初測試餅乾的時候,經歷了無數失敗的過程,包含麵團太黏或太濕、烤出來的餅乾沒熟、不小心烤焦等等,這些失敗經常導致餅乾的烤出來的樣子很好笑,因此製作過程總是充滿歡樂。我們會將失敗的過程記錄下來,調整下次烘培的配方和手法。現在,我們已經可以不用看著食譜,而自行掌控每個材料的用量,調配出不同顏色與口感的餅乾。

一片一片土壤餅乾在烤箱中逐漸成形的樣子,總能讓我們感到相當開心,將烤完的餅乾分送給朋友時,也經常被問到:「這片餅乾是什麼土啊?」、「這是什麼地方的土呢?」等問題,像這樣的互動過程我們覺得很有趣,正好也符合我們的期望,除了能作為朋友之間有趣的話題外,也真的能一邊享用餅乾,一邊認識來自家鄉或各地方的土壤。



視覺識別設計三元素:臺灣、土壤、餅乾

壤壤上口的視覺識別設計,聚焦於臺灣、土壤、餅乾等三個元素。我們將圓形進行邊緣微調與幾何排列,呈現餅乾的形象,並將其中一圓加入「咬一口」的概念,不僅符合主題名稱「壤壤上口」,也更能巧妙地將「咬一口」所產生的碎片轉化成臺灣意象,以此緊扣臺灣、土壤與餅乾的設計概念。


結合三種博物館物件的包裝設計概念:土壤圖鑑、土壤標本收藏盒、土壤色票

在前期的設計調研階段,我們走訪臺大土壤博物館時,發現了幾樣有趣的物件—臺灣土壤拼圖、標本收藏盒以及曼賽爾土壤色系表 ( Munsell Soil Color Charts ),我們將這些物件的概念解構、重組,作為包裝設計概念的基礎,因此包裝盒由外而內分別是概念轉化過後的土壤圖鑑、土壤標本收藏盒及土壤色票。
當使用者打開盒蓋時,可以看到以常見的「圖鑑海報」為作為靈感來源的「土壤圖鑑蓋卡」設計,我們依據臺灣土壤拼圖的資料,以地區性介紹臺灣土壤多樣性,並透過挖洞的方式,讓人第一眼聚焦於餅乾模擬的土壤質感。

將蓋卡掀開後,可以看到陳列於盒中的餅乾,整體看起來就像一份「土壤標本收藏盒」。盒中放置著一份「土壤色票」,則是由曼賽爾土壤色系表作為靈感來源,轉化成為設計師常用的色票本,讓大家一邊享用餅乾、一邊對照土壤的樣貌。​​​​​​​
...

概念設計與研究:張雅茜
視覺與形象設計:王靖蓉
指導教授:鄭司維教授
特別感謝:臺大土壤博物館、許正一教授
─────────────────────
─────────────────────

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 2021 Winner

金點新秀年度設計獎
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 入圍
桃園設計獎 產品設計組 金獎

經濟部放視大賞產品設計組 金獎
經濟部放視大賞評審特別獎
經濟部放視大賞創意企劃組 入圍

文資創意季 視覺傳達設計類 入圍
文資創意季 文資創新應用類 入圍

壤壤上口 Catchy Crust
Published:

Project Made For

壤壤上口 Catchy Crust

Published:

Creative 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