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特刊 | 掛號 CALL FOR NEW 3

Editorial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特刊 《掛・號 CALL FOR NEW 3 》

2020年,臺灣文化協會(文協)成立99週年。​
在邁向百年之際,《掛・號3》試圖拋出一個疑問:「1921年之前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文協會成立?」
而百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多少事情?又有什麼能經過時間的淬煉,愈發堅定?​
今年,刊物以「遊戲」為主題,讓《掛・號3》化身為遊戲包!​
因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不只是歷史進程上的靜態名詞,更是百年前真實發生過的事,因此我們將日治人物與重要景點化身為 RPG遊戲,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能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內含日治大人物的角色設定集、1920年代的世界與臺灣年表、線上遊戲的入口關卡,
更有搭配新文化月的深度訪談與紙上遊戲。​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刊物包裝

將螢光黃的配色、pixel格狀設計,疊加印上紙盒子,將整體刊物設計概念以遊戲盒呈現。
我們期許的是,在你看到外盒的當下,就會以「好玩」、「拆遊戲包裝」的心情,開始這個閱讀體驗。




十六個名字
包裝上共印有12個人名與4處地方,他們是1920年代的見證者,既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著迷人的生命歷程;
他們也形塑了時代,共同經歷了風起雲湧的臺灣新文化運動。
這些人將出現在刊物內,化身遊戲RPG(角色扮演),每個角色與地點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從指認盒上人名的那一刻起,就是冒險遊戲的展開!




「自己玩一場文化上街,進入1920的世界!」
看完了1920年代的故事,不妨利用遊戲盒內附贈的地圖與附件親自上街,
來一場新文化運動。
讀者可招伴體驗,扮演日本警察與臺灣青年,來場紅白對戰。
遊戲方法很簡單,只要努力積攢文化點數,買下文化據點,就能取得新文化運動的發語權。




兩隻交叉的筆​​​​​​​
對當時的青年來說,「筆」是他們的武器,也是與政府及常民的溝通橋樑。
藉由「筆」,他們得以抒發己志、書寫理想,以非武裝的方式推動改變。
木雕上的老虎象徵著「臺灣」,而藍底白鶴的筆則象徵「日本」。鋼筆,是日治時期近代化的象徵。
在臺灣總督府的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同時也接收著當時的國際思潮。
逐漸地,文化的根萌發,近代的根茁壯,本土的意識得以成形。
當民族自決的思想透過各種文化活動開始流動,生活中所看的電影、報刊、講會中都是一種文化省思。
就像鋼筆的墨水一樣,滲透到當時的社會。​​​​​​​






  

深度訪談新文化館的館長與《大師講堂》執行團隊,
讓你不只是看熱鬧,還可以走進活動策劃人的腦裡、心裡。
策劃這些活動,他們試圖要傳達什麼理念?他們個人又是如何看待文協?
到底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1920?







PUBLISHING ORGANIZATION    ​​​​​​​發行機關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PRODUCERS   專案執行   |   BANK OF CULTURE  文化銀行
chief Editor   ​​​​​​​總編輯   |   陳慕天、邵璦婷
Editor   ​​​​​​​主  編   |   陳德娜、黃郁仁
Assistant Editor   編輯助理   |   周鈺珊、洪若瑜
historical research   歷史研究   |   陳柏沅、許伯瑜
Cultural and History Consultant   文史顧問   |   涂豐恩、游智勝 (依姓名筆劃排序)
Editorial consultant   編輯顧問   |   劉玟苓
DESIGNER  裝幀設計   |   劉克韋 
ART  美術設計   |   古栗
CO-ART  美術協力   |   蔡賢臻、王于真、 林寬毓 、黃靖娟
writers   內文撰寫  |   陳德娜、洪若瑜、陳冠帆
Translator  翻譯   |   林庭安 (英文) 、 陳柏沅、金延儒 (日文)
Special Thanks To  特別感謝   |   呂毅新、陳南宏、許雅玲、郭俊毅、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特刊 | 掛號 CALL FOR NEW 3
Published: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特刊 | 掛號 CALL FOR NEW 3

2020年,臺灣文化協會(文協)成立99週年。​在邁向百年之際,《掛・號3》試圖拋出一個疑問:「1921年之前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文協會成立?」而百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多少事情?又有什麼能經過時間的淬煉,愈發堅定?​ ​ 今年,刊物以「遊戲」為主題,讓《掛・號3》化身為遊戲包! 因為「臺灣新文 Read Mor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