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Chang's profileAndy Kao's profile

Side Project - Occubridge

Side Project - Occubridge (2017)
串門職
什麼是串門職

串門子+職業:串門職
Occupation+bridge:Occubridge


職場上的知識在這技術與科技發達的時代是日益更新、永遠學無止盡,而職業領域就像一片大海;每個人都像是魚兒一樣在職場這片大海中探索著。串門職將集中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每天跟你在同片大海中的夥伴同步資訊、互相學習。​​​​​​​

一開始的 MVP 以最熟悉的 UI/UX 設計領域當作主題,希望能讓想要進入這個領域或是已經在這個領域從事多年經驗的設計工作者們,藉由串門職互相交流並得到工作之餘的收穫或解答。

一般使用者
* 平面設計師、有點設計基礎的人:想知道與原本設計的職業差別在哪。
* 不相干的職業群:已經有先稍微了解過,想再更深入知道實際操作內容。
* 已經在業界工作的人:剛進入 UI/UX 的新手、專家以及非常資深的相關產業工作者

* 可以讓不同職業想進入 UI/UX 的人,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興趣及適合這個產業。
* 讓已經在業界活動的人,整合自己手邊的資源、閱讀、自學、分享…,藉由不斷其他人交流得到串門值,最終成為專家。
* 使用者可透過素人推薦成為專家。

專家、導師
* 線上有聲望、一定追隨數量者的講師、分享者:官方邀請、招募

*目的:提供誘因利用串門職線上 Mentor 的概念,讓這些人產生使命感和成就感。

核心概念與動機
/ 藉由問答加強大家的交流,教學相長 /

我們想要讓想瞭解 UI/UX Design 的人,不需要花錢買一些講廢話或過期的書、給補習班賺飽飽上沒內容或已知的課。除了針對想跨領域但躊躇不前、不知從何開始的人,更多的是已經過了新手階段,但又覺得自己還不到大師等級想要進修的人。

我們希望在 Google 上打 UI/UX Design 或其他職業,就能搜尋到串門職,我們會建立完整的分類系統、個人化首頁,輕鬆找到最新文章、新手入門教學、專家頁面、工具推薦、問答討論、線上各教學平台的比較…等。

主要功能
/ 問題與解答,打造一個擁有所有職業的 Stack Overflow /​​​​​​​
* 發問問題:每天有額度的送出你想解決的問題卡
發問者收到解答者的卡片後,可以選擇與對方深入對談,也可以依照你的發問卡下方的眾多解答去選擇一個最適合你的答案。

* 回答問題:收到系統隨機發派以自己擁有的技能 #tag 為主的問題卡
回答者在回問題卡時,可以先查看此問題的回答串但不顯示已回答者的資訊,避免重複解答或是因為看見你覺得很厲害的人已經回答過,而錯失有可能你的解答其實是最棒的機會。

附加功能​​​​​​​
* 任務:小串串「當期熱門話題討論」。
* 競賽:大串串「主題式 UI/UX Challenge」。例:工程與設計的來往秘辛。
* 串門值:在平台上活動而得到的點數功能。


關於競賽切磋講評人物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為什麼都是這些人在做講評?我知道有其他人比他厲害啊!」
「他的專業好像跟這次主題不太熟?」
「他憑什麼可以當講評老師?只是因為他比較有名氣?」
「都一直是這些人在講評,好無聊,不想參加了,反正他們都講得差不多!」


利用群眾投票方式選擇講評對象,不限官方常駐專家。

如有些人還沒有專家標誌,但在某些 #tag 技能上很厲害,而此次的大串串主題有關這項技能,一班的使用者可以提名讓他成為此次相關主題的講評老師;或是由系統主動推薦在這個主題 #tag 上很活躍的非官方人物讓大家投票。​​​​​​​
為什麼要使用串門職

「我有想問的問題,但不知道是否已經有人問過類似的問題,並得到非常好的解答。」
串門職上的解決方式:先輸入想發問的標題關鍵字,讓系統自動搜尋類似問題,真的沒有類似的問題解答時,使用者依然可以繼續打「問題」發問。


「不知道身邊有哪位朋友能解答我的問題」
串門職上的解決方式:在平台內針對每個使用者做專長和技能 #tag 的分類, 有相關主題 #tag 的人系統可以推薦為優先答題的對象。發問者可設定不同產業別的 #tag,在選擇問答主題時能更針對,且收到的回覆精確。


「選擇很多,但不知道哪些才是最好的答案」
「有些人的回答態度不佳,是令我卻步的原因之一」
串門職上的解決方式:制定選擇最佳解答機制。每個答案框都有 like 的按鍵,表示認同這個解法,發問者可依循大家給的 like 多寡判斷最佳解答。


「覺得自己還不夠格發問或解答」
串門職上的解決方式:鼓勵大家發問,發問者可選擇匿名。


「我有加入職業臉書社群,我也可以在上面發問啊」
減少精選、常問的問題被臉書機制洗掉的機會:有些問題也許是大家常問的,但解答者們會認為之前就回答過了所以不想再回覆,導致這類可能對於新手來說很重要的問題卻沒有人回應,而失去積極發問的勇氣。希望串門職的搜尋、分類與精華區功能,能精準的幫助詢問者在發問前先找尋答案。

針對 #tag 分類發問與解答問題。解決在眾多臉書社群裡,不知道該去哪裡發問,或重複發問的情形。



「在串門職上看見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在幫別的伙伴解答的時候,不僅是幫助別人,也是再次加深自己對於你所擁有知識的印象。
在解答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現一些你沒注意到的枝微末節,更新修正。
看到其他夥伴與跟你不同的解決方式,也許比你自己的還要快速方便。
我們去做了使用者訪談
先了解大家是否有共同通點

1. 不敢、不知道怎麼開口問問題
2. 要對誰問問題
3. 容易因為自己是初學者而害怕像老鳥詢問
4. 要花時間篩選最正確的答案
5. 同個問題可能有很多的解答方式,但有時候會到很後期才發現其他做法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6. 不管是問答或是分享,都會顧忌老鳥的經驗地位而不敢發言討論?
7. 攻擊>建議
8. 初學者爬文不夠、搜尋不夠


針對以上痛點我們做了四份面對面訪談與 SurveyCake 線上問卷,從基本年資、職業、轉職原因,到職場互動、個人進修習慣、心情感想。

從 SurveyCake 回收的結果我們發現:

有一半以上的人覺得,其實問完問題之後得到很多答案不一定對他們來說是好事,因為還是不太知道哪個是真正適合自己及正確的,因此大部分都會先選擇和自己假設最相近的答案,再去求證。


實際訪談結果節錄:

請問當你一次得到很多不同的解答時,會怎麼挑選最適合你的答案?
A: 我會選自己有類似經驗的為優先,像是經驗分享,再來是講得越詳細的也會優先選擇。
B: 如果是公司的案子,會選擇同事的解答。有時會有「那樣也可以,但這樣比較好」的回答,但沒有不好,因為這樣其實我學到的是兩個解答,而兩個都可以解決我的問題。
C: 我會參考朋友的意見。或還是會找跟自己原有的需求最接近的解答。

請問你曾經有在哪些設計平台 / 社團發問或回答過問題?
A: 最近剛在 Indesign 發問設計相關問題:會選擇這個平台是因為知道裡面有對這些事情厲害的人,知道他們能解答我。
B: 都沒有。大家互通有無很好,但是有發問的人很多都是有地位或是很優秀的人,覺得自己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所以不敢回答問題,因為回答了就要負責,怕答錯會對不起別人。我的藏私是覺得自己不足,但是我都會發露後續回應。

你每次發問的時候,曾經期待得到答案以外的收穫嗎?如果有,是否可以分享經驗?
A: 底下留言有寫出解方,原本以為已經結束,但是隔天版主有錄影放在社團跟大家說其他的解法,底下的人也留言說很實用,自己就覺得很開心。
B:不會期待,但是要看當下我的急迫性跟需求決定。

當你有問題想問的時候,遇過最大的困擾是什麼?
A: 找不到要問誰。設計相關問題、剛開始要怎麼學、又不敢冒昧打擾追蹤的人,所以對於發問對象的選擇比較困擾。
B:怕這個問題可能並不是個問題。或許對大家來講我想問的這不是個問題,覺得大家都懂的話,自然就不會有人回答你,但你無法意識到為何你會有這個狀況,也許這是你沒有先去想好。
C: 如果我是已經爬過文真的沒找到解答的時候,我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因為沒有人問,所以我找不到解答?還是可能它就真的不是個問題,所以沒人回答我,而且我很怕被嗆。

如果現在有一個平台可以讓你問有關於工作上面的問題,你會踴躍發問嗎?會與不會的原因是什麼呢?
A: 如果這個平台 TA 都確定是設計相關(跟自己工作切身相關)、比較專業的人,就會覺得有動力發問,因為我知道我能得到答案(例如泛科學)。如果是包羅萬象平台反而會卻步,因為不知道會不會得到解答。
B: 會先觀察這個網站大家都問什麼問題,被導向什麼 TA,在自己覺得已經有足夠經驗的時候會做回答。

有關 Icon 與吉祥物形象的部分​​​​​​​
Icon 圖樣是問與答的結合,再加上卡片題目式的概念
前面有說到「職業領域就像一片大海;每個人都像是魚兒一樣在職場這片大海中探索著」,所以紫色粉色那兩隻可以當作是彈塗魚,保持大海的魚樣,又有能在陸地生活的辦法(?????)。BTW 紫色跟粉色那兩隻還沒有命名,但他們旁邊的星星一個叫楊揚一個叫桃桃。以上這些其實都不重要只是想分享一下



2017 年的專案現在才拿出來整理。歡迎寄信討論。


Side Project - Occubridge
Published:

Side Project - Occubridge

Side Project - Occubridge

Published:

Creative Fields